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阿姐看電影」標籤的文章

[阿姐看電影] [曼哈頓練習曲 Begin Again] 你能否讀懂我的心

圖片
戀人們  能否讀懂彼此的心 伴侶們  在相伴旅程中能否看淡看忘         兩個失意的音樂人在失意酒館的相遇,用熱愛音樂的靈魂,在紐約大都會的城市舞台,譜演出一首首美妙的音樂。 這是一部好聽好看的電影,不需煽情便讓人的情緒隨著劇情與音樂的律動前進。  好電影擁有心靈療癒的功能,這部電影美妙的音樂讓人聽了舒服,簡單的劇情看著輕鬆。         一位陪同男友闖天下的失戀音樂人,一位瀕臨生活困境失業失婚的唱片製作人,偶然的酒館相遇,一首失意心境的曲調,打動也打醒了沉倫許久同為失意人的唱片製作人,於是兩個失意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在彼此互動中挖掘出內心不堪與不願面對的過去。         失戀但仍忘卻不了男友的女音樂人,學著接受面對與接受自己依舊有的愛戀,面對自己面對試圖重拾往日情懷的男友,但最後終究因道不同而無法回到原來的彼此。   失業失婚的音樂製作人,在一曲好音樂的振奮下,重拾對音樂製作的熱情,一曲曲原創在不同的城市舞台發光發熱,也經由細緻女性音樂人的細膩牽線,因此發掘出因父母離異產生叛逆舉止女兒的音樂天份,讓女兒回到正軌,與將過去伴侶不忠的陰霾淡去,重新營造婚姻與家庭。         看電影本也是一種療癒,當你看到女音樂人聽著男友遠遊回來後,分享的創作音樂,發現男友已有其他戀情,戀人們能否在彼此的互動中讀懂對方。   婚姻生活是一段需要共融經營的漫長旅程,伴侶們能否對於曾經有過的不堪看淡看忘,繼續經營共同的旅程;還是看空裝傻,各自經營自己的未來。 看電影本就是一種療癒,你可在劇場裡找到你的歸宿與嚮往,即使是兩個小時的嚮往與歸宿,也能讓你開心的重新面對每一天。

[阿姐看電影]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The Fault in Our Stars] 用力擁抱生命中的美好

圖片
        一直見到FB身邊的友人對於觀看此片的淚眼澎湃,公司小老弟說就是部愛情電影,阿姐不解為何一部愛情電影會讓人一路掉淚,是劇情感人還是觸動了一般人的內心療癒事。  在電影中落淚是一場療癒,若電影劇情影射到自身的境遇,可邊看邊哭更是一份抒解。         於是在閒閒的周末天看了場愛情生命電影,若當它是愛情電影,可說是一部八股情節的電影,可貴的是以罹癌的青少年愛情軸談出的生死學大事。         劇情中的青少年男女主角皆是癌友,在一次支持團體中相識,男主角 Augustus 是一位樂觀陽光型的骨肉瘤患者,在分享中提到怕自己被遺忘,表達出自己對於生命的態度與生死的恐懼;女主角Hazel是位甲狀腺腫瘤患者,曾經面對死亡因此對於不確定能繼續存活多久的生命,則以自己是顆不定時炸彈來形容自己,對於感情選擇關閉,為的是讓自己對於周邊人們的傷害減到最少。  但當愛情來敲門,因為愛所給予的力量,讓兩位年青人在彼此的扶持中,擁有生命中短暫的甜蜜與幸福。 男主角Augustust成就Hazel能一睹心儀作家,並尋找書中後續故事的夢想之旅。 雖然與作家的會面未能如預期的美好,在旅途中發生的事,也成為男女主角生命中美好的記憶。 劇終以男主角先離開女主角為結局,對於那位已不再抱期望的作家在告別式中出現,帶來了書中故事的原委,以及男友給她的遺言,有了一個溫馨的結局。         由於是由得獎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因此劇中有許多經典的對話令人咀嚼再三。  而英文原名The Fault in Our Stars,也給生命下了個極佳的譬喻。  生命原本就如星光般渺小又脆弱,你無法控制長短,但可以決定是否活的精彩。 愛本就是身而為人擁有的獨特內在動能,是生命面對挫折最佳的療癒能量,在茫茫人海中,能相遇又產生火花,機率就如宇宙星際碰撞的微小,女主角原本封閉了愛的接受與給予,但當她願意打開愛的動能,那生命中的美好,就如打開了開關的水龍頭般源源而來。 ...

[阿姐看電影]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未婚媽媽的原罪與親情告白 ~ 孩子!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曾有一刻思念過我!!

圖片
          在落雨的傍晚,決定讓自己心靈放空的進了電影院,「遲來的守護者」確實有著某種程度的療癒系。            這是一部取材自愛爾蘭的真人真事電影,有著極豐富的故事性與人性的暖度與張力,可見人世間無時無刻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與不同劇碼,埋藏在許多不知處與不知名的角落。           本片集製片、編劇與男主角為一身的史提夫庫根(Steve Coogan),在2010年於紐約停留期間,無意間讀到一篇標題寫著:『天主教教會賣掉了我的孩子』的文章,與一張不搭調的男女合照相片,便直覺的喜歡上此故事,並在此部電影的原著《菲洛米娜的遺失之子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還未上市前,便向作者馬汀買下電影改編版權。           因未婚懷孕被送往修道院收留與贖罪的女主角Philomena,在當年保守民風的愛爾蘭純樸小鎮裡,是不被社會與家人所接受。 而與她同樣境遇的未婚懷孕女子,許多都因分娩過程死亡被埋在修道院旁的亂葬堆;成功生育的未婚女子則留在修道院內,以有罪之身無償的工作來贖罪,她們辛苦工作一天的企盼與等待,就是可以擁有與自己孩子共處一個小時的快樂時光。  然而修道院背地裡做著販賣小孩的勾當,於是Philomena在兒子安東尼三歲時,修道院將安東尼賣給了從美國來選小孩的養父母,Philomena被迫與兒子從此分離並不知其去向,Philomena將這個祕密放在心裡五十年,卻無一刻不想念著兒子安東尼。           當Philomena的女兒知道媽媽的這個祕密與想尋找兒子的心念,找了位時值失業的無神論記者,希望能協助母親完成心願。 這兩個在思想與信仰皆南轅北轍的搭檔,在尋子任務的互動磨合中,劇中以時而辛酸時而詼諧的手法,讓觀眾跟著劇情在悲情或失落後也能莞爾一笑。 當然...

[阿姐看電影] [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 女性自覺的自信與自愛

圖片
       原來以為是ㄧ部教人如何速學英文的電影,看了後才知道學英文是個引子,找到自信與自愛擁有被尊重,才是這部電影要闡述的重點,其實是ㄧ部頗發人深省的女性自覺電影。         片中以一位優雅美麗的印度傳統家庭主婦莎希出發,在印度種性制度與階級分層強烈下,孩子能在英語系的學校就讀,應該算是金字塔端的一群,但也因為莎希本身的英文不夠好,在兒女就學後漸漸無法融入他們的學校生活討論,加上先生也以將家務與孩子照料好就好的互動下,先生與子女間的談話以英文為工具時,常以母親聽不懂而將莎希當成隱形人般的嘲弄,莎希在家中的地位彷彿僅是照料全家衣食與提供美食的無給完美女佣。        ㄧ日莎希接獲旅居美國的姐姐邀約,希望莎希能赴美協助女兒婚禮準備工作,莎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獨自踏上不諳語言與環境的異國之旅。 在第一次獨自點餐時,由於無法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與溝通,遇到店員的嘲諷以及於慌亂中的將食物掉落滿地的窘境。  在偶然看到四週英語速成班的廣告,偷偷的報名參加課程,而後展開的自我蛻變之旅。        此部影片注入了多國文化差異與種族歧視的元素,並凸顯在山姆叔叔美利堅共和國土地下生存的語言與種族困境。 同時也隱喻不能熟諳國際語言的弱勢,不僅在美國異地,在母國(印度)的社經地位也同樣被貶抑。 當我們在談尊重各自的文化差異性,以Global Localization看待與對待不同國籍與種姓民族時,要真的做到文化共融,必須先拋棄自己的文化來共融。 也就是一個同理心與尊重對方的差異性。           當然一位美麗優雅的女性是不乏追求者,片中安排了一位法國同學對於莎希一見鍾情,同時不忌諱的課堂上表達愛意,不同的民族性與學習英文的目的,在英文速成班中表露與彰顯出來。 學員們一致的共通性是希望能將英文學好,能在異國不受歧視與能擁有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而這份表達與溝通除了極欲盡速融入當地生活,也有能將自己的外來文化介...

[阿姐看電影] [愛慕Amour] - 老伴情 ~ 當僅剩老病殘骸,誰來照護

圖片
         在患了流感被總管禁足的周末,就在家當個被照顧的乖寶寶。 [愛慕Amour] 這部一直想看但沒去看的電影,也似乎頗合乎現下的心境。            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用老人家的慢節奏緩緩道來,一對原本生活優雅的老夫妻,在妻子Anne失智、中風以及二次中風後,丈夫George在這些巨變中,從原本充滿耐心的照護,到突然掌摑Anne的不耐,最終以雙手結束了妻子苟延殘喘的餘生,自己也在幻影中跟著Anne的腳步離開了家。           愛慕從頭到尾沒有多少場景與演員,場景多在老夫妻居住的家裡,因為妻子Anne的中風,同時不願住進醫院,由丈夫George擔負照顧的重擔。 妻子再度中風後,必須聘請看護與丈夫George一同照護,劇中在病人無法對看護者說不的無自主權也有所描述。  即使是已共度大半生的老伴,也會有長期照護的壓力與不耐,有一幕描述身體無法自主頭腦卻仍清晰的Anne,對於George細心調理的流質食物,不願進食,連水也不願吞食甚至將水猛力噴吐而出,惹惱了George摑了Anne一巴掌的情節,讓George忍不住說了難道妳就想死的話時,無法做太多表達的Anne,強睜著雙眼仿佛在回應是的答案。           直至最後George親手用枕頭悶死了妻子,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一幕看似殘忍,但在我眼裡看來,這就是這部電影的Amour了。 在George結束妻子生命前,他正在浴室聽著音樂刮著鬍子梳洗自己,聽到Anne房中一陣陣喊痛的聲音,趕緊將手邊事暫停,到了Anne身旁輕柔的撫著妻子Anne的手,說要說個故事給她聽,要妻子不要叫喊得太大聲,否則他必需提高嗓門聲音會啞掉的。 丈夫開始說他小時候參加夏令營的故事,他與母親的每周明信片小祕密,Anne漸漸心神安定不再大聲喊痛,安靜的聽著George說著小時候的故事,George說只要他在明信片上畫太陽,就表示開心留在夏令營,若是畫星星便是想...

[阿姐看電影] [藍色茉莉] 在Blue Monday看Blue Jasmine

圖片
        在Blue Monday下班後,看Blue Jasmine該是怎麼樣的心情。          當接到Line傳來固定週一晚課老師請假的訊息,腦袋瓜不假思索的找著Blue Jasmine的場次,用網路優惠訂了票,卻沒來得及在時間內取票,還是花了原價購票,一整個給Blue了起來。 偌大的電影院沒幾個人,一整排座位就讓你一人獨自Blue。         伍迪·艾倫的黑色幽默,某些情節叫人忍不住笑了出來,但那笑大多時是裹著無奈,是那種可以帶有淚光的笑;演技一流的演員們,將角色的性格詮釋得淋漓盡致, 凱特·布蘭琪飾演 活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活」的落難貴婦Jasmine,即使心知肚明先生商場行徑的不法,以及一連串的外遇,也習慣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心態,繼續過著優雅的名流貴婦生活,直至友人點醒以及先生提出離異時,情緒崩潰下的出賣了先生,終究失去了所有的榮華富貴與家庭。  即令富貴已盡,仍活在過去的生活幻影中,在投奔同為被領養的妹妹時,也不斷的以自己的生活品味與價值觀,批判妹妹選擇男友的品味不佳。 片中以兩個時間軸交叉著放映,用女主角不斷的Murmur獨白,交待著不同時序裡人事物的連貫性。 兩位演技出色的女主角,將兩位個性背景截然不同的女性性格,表現的絲絲入扣,但同樣的不管選擇的是怎麼樣的生活,以及願意接受何種品味的人生,兩位皆是擁有內心自我選擇權的獨立女性。         飾演妹妹Ginger的莎莉霍金斯,是一位願意接受現況的女性,從小在有先天優勢條件的姐姐陰影下,以較無自信的自我生存著。 但卻不怨天尤人反倒願意襄助來投靠自己的落難貴氣姐姐,也開始接受姐姐給予的品味建議,試著在社交場合結交從事較原男友有格調工作的新男友,一位從事音樂行業別的男人,孰知卻是一位已婚男士。 在看清事實後再度回到用真性情愛著自己的男友身邊。  也開始回應姐姐對男友的不斷批判攻擊,一位接受自己並認清自己所能擁有的現況的女性,如男友品味以及當個賣場收銀員可供自給...

[阿姐看電影] [寂寞拍賣師] ─ 寂寞 vs. 空白

圖片
                  電影通常都會以某些具象或意象的表徵或語言,來詮釋片中想表達的意涵,這部片子的中譯名片已直接階露出本片想詮釋的意涵 ─ 寂寞。          一位幾近潔癖的藝術品拍賣師,一直活在自己可掌控的空間內,片中主角藝術品拍賣師在外界的任何場合,都戴著一副手套,他的衣櫃間甚至有著專門擺置手套的空間,那一雙雙不同顏色的手套,像極了手套專賣店。   即便是自己在餐廳用餐也戴著手套進食,同時使用自己專屬的一套餐具。         手套,象徵著與世人隔離的屏障與布幕,直至他打開心房接受了ㄧ份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愛情,於是他脫下了手套,在欣賞與自己類似性格的戀人之時,是不是也同時在與自己交心。  於是在對方亦步亦趨的牽引下,摘下了自己的手套與心防(心房),同時引領對方進入自己內心的私領域,那原本不敢正視女人的童子心,那收藏著不同女人肖像的虛擬的情愫與愛慕,終得以摘下手套與那道對女性又畏又愛的紗簾。         孰料,所有的一切竟是一齣戲與一場騙局,在拍賣會上喊價交易的爾虞我詐,以為找到物以類聚的知己知彼,全都是虛晃一場。 只有假豪宅的真正主人,每日在對門咖啡廳的數數兒是真實的。  最終拍賣師珍藏的藝術品全數被仙人跳後,拍賣師還是到戀人談及的,有著時間齒輪名為「日日夜夜」的咖啡廳,此時他已不復昨日的獨自,卻聲稱在等著友人的讓餐廳備了兩份餐具。  但那終究是持續孤寂與讓時間齒輪不斷啃嗜著的日日夜夜的寂寞。         劇中不斷出現的字眼:「每個贗品都有其真實的一面!」,每件維妙維肖的複製品仿製者都會為自己留下些許足跡,本片以愛情作為膺品鋪陳出寂寞的品質,那留下的足跡是否是那真實的時間齒輪下的日日夜夜的寂寞咖啡廳。 劇終那失去擁有的主角在時間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