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生] 科技以人為本! 如何面對人工智慧來襲
認識 Collin 孫弘岳博士是在 2011年參加SHRM國際人資年會時,這樣的一個緣分讓阿姐可以一路跟隨著Collin 學習新的人資脈動與趨勢,同時也看到 Collin 將國際人資證照帶進台灣讓人資人有國際化的視野,迄今Collin更致力於研究人資領域AI人工智慧,可說是人資領域的AI專家。
阿姐早已跟Collin約好十一月也就是這個月份來上「人資阿姐碎碎唸」直播節目,談談AI對於未來職場的影響,卻也因阿姐身體因素停了直播節目,本想等身體狀況好些再來跟Collin約個平面專訪,無巧不成書的這個月的經理人月刊 — 名師一堂課『人資如何面對人工智慧』,便是Collin 孫弘岳博士 談AI如何作為人資的輔助工具「AI可以蒐集資料、診斷問題,激勵員工仍須仰賴人」。今年六月在竹科人資論壇活動 Collin 也以「當聘僱部門雇用了AI」做了AI相關議題分享。
Collin 在不同的場合都提醒著我們,人工智慧只是模擬人類的思考,並無法取代人類真正的思考。 阿姐還是希望有一天能邀 Collin 一起談談「職場人如何因應AI來襲」,我們一起期待 Collin 來談談『職場人如何因應AI來襲』這一天的到來。
人資如何面對人工智慧 (摘自經理人月刊)
人工智慧的資料本就是人類「餵」給電腦產生出數據分析資料,當數據資料存在著偏見,篩選出的結果自然產生成見。 這也是電商亞馬遜(Amazon) 啟用人工智慧引發種族歧視疑慮,使該系統不得不下架的原因。
人工智慧到底可不可以取代人? 孫弘岳博士在文中表示這根本是道聽塗說。
人工智慧初步可分為可以跟人一樣思考的強人工智慧(strong AI) 與模擬人思考的弱人工智慧 (weak AI),目前科學技術僅能做到弱人工智慧,是透過人類訓練電腦,讓它能夠根據蒐集的資訊預測未來。 它只能協助人類將事情做的更完善,並無法取代人類的思考。
AI人工智慧在人資的運用上,主要在兩大部分,其一為人力甄選,同時可以做到人格特質與非口語溝通技巧的判別。 運用AI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幫助人資作出初步篩選,找出符合公司期望的人才個性與特質,同時可以運用AI人工智慧做初步的面試,降低資方與勞方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另一個應用在預警功能,過往人資在留才方面,僅能透過主觀的觀察,以員工工作的異常行徑或較頻繁的請假來假想。 現在運用的人工智慧,可以從員工郵件的用字遣詞、標點符號,分析出員工對於公司的忠誠度、向心力與敬業度,再結合員工出缺勤狀況變化,來預測員工一年內自動請辭的機率,這個部分也已經有企業分享其運用成效。
Collin 孫博士在文中特別提到,人工智慧負責的是冷冰冰的評鑑工作,要激勵人心的溫度,仍須仰賴人資的專業能力。 人資的核心能力是人性,不是科技。
職場人如何因應AI人工智慧來襲 (阿姐觀點)
阿姐在職涯上課的場合或分享時,總會提醒學員們盤點自己目前的工作內容,有哪些是屬於常規性與制式化的,這些工作內容有極大的機率會被智能機器人取代,然而這些可被取代的工作項目其實還是會有需要人操作的部分,也因此未來人機協作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當常規性與制式化的工作被智能機器人取代時,仍會有少部分需要人機協作,也就是人類思考的部分是無法被取代的。 正如目前人資所面臨的人才篩選部分已逐步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但也只能取代初步的履歷篩選與透過AI做人格特質的判別,最後還是必須與人選做面對面的實際面談程序。
我們必須要具備不畏懼新工具的學習力與適應力,來面對因為新科技帶來的種種工作變化,正如Collin在文中提到的科技是一種輔助工具,「科技始於人性」(Connecting People)
這是Nokia 的英文標語,有人提到其實最早之前 Nokia 手機開機的英文標語是 Human Technology,科技的開發與進步是依據人類的需求演進的,「科技以人為本」。
參考文章 2019 竹科學習論壇: 數位轉型 X HR新價值 X 創新變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