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趴趴走】淡蘭古道中段 ~ 崩山坑古道 2022-6-24

 

        今天阿姐來到淡蘭古道中段崩山坑古道,為了趕在午後雷陣雨前下山,一早從台北出發往雙溪,避開台北盆地的艷陽,來到綠蔭盎然的古道,聽著潺潺溪水聲,走在伴隨著豐富生態與鳥叫蟲鳴的步道,度過了一個美麗的 TGIF (Thanks God! It's Friday!)。

行進路線:台北出發 → 泰發炭窯 → 柑腳威惠廟 → 崩山坑古道 → 料角坑 → 雙溪好食

【泰發炭窯】

位置:上內平林古道登山口往雙溪威惠廟,經土地公山橋後,續行200米產業道路右側田畦邊

        新北市柑腳地區的雙溪煤礦與東明煤礦,在日治時期即設立礦權,雙溪煤礦戰後以泰發煤礦名稱開採,後再併外柑腳煤礦,於民國56年以雙溪礦業名稱繼續開採。 

        炭窯是將焦煤煉製成焦炭的石砌窯體,位於礦場下方靠近柑腳溪邊。 泰發煤礦與東明煤礦均產可煉焦之煤,為了節省運輸成本,礦主會在煤礦附近設置煉焦窯,又稱炭窯,煉製成焦炭後,再運至火車站集散地。

泰發炭窯 為淡蘭古道中段近期新景點

雙溪早期產煤,規模最大的泰發煤礦,位於長源里一鄰附近
因產業沒落建物荒廢,近期經新北市觀光局整治
希望串聯淡蘭古道中段,活化地方文史

炭窯 是用石塊砌起的圓拱形窯洞
前後兩窯相對 左右約有十幾二十個窯洞

泰發煤礦煉焦窯屬峰房式煉焦爐,每座爐呈半圓形構造
煉焦爐排列為長條狀,兩兩對稱
爬上窯頂砌起的石階,是為方便上去窯頂而新建的
以前要上窯頂,要走五分車鐵軌小橋上去

頂端窯頂,設有一個通風口,是進煤口也是窯的煙囪
下為窯口,為出煤之用

輸送用的台車鐵軌

台車鐵軌

(Photo by 水母班長)

炭窯每一窯洞有一圓拱型窯門

蜂巢進駐  窯盡其用

兩邊窯口挖空成為通道,可以看到炭窯內部

據雙溪鄉志記載:「民國40年,林義德設定鑛全業區開水平坑...
合併雙溪煤礦公司,其出炭屬原料煤。」
原料煤做煉鐵製鋼使用,需先至窯內燒成熟煤以煉做煤焦,俗稱焦炭

        爬文找資料時,見到一篇文章提及小時假日幫母親到礦區「出窯」,必須約清晨四點出門到中午十二點左右,工作極其辛苦。窯內焦煤未潑水前約有數百度高溫,潑水降溫也是很熱,夏天工作極為辛苦,冬天則是要在清晨四點頂著寒風出門。

乾砌石工法堆砌的炭窯

        乾砌石護坡源自古工藝,是人力時代手工智慧的水土保持工法,以就地取材石塊為素材,以六圍砌方式疊砌形成護坡,具備保護坡趾功效,也具排水與維持表水活性功能。除就地取材,構造物更能融入周遭環境,砌石間的空隙更能提供動植物的棲息空間,營造工程與生態共存之雙贏。
  
        六圍砌工法為早期開墾農田時,將田園內大小塊石挖掘、開鑿並篩選後,依照水平方向分層向上疊砌而成,除提供坡體穩定,也可避免農田因過礫石含量影響作物與農機操作。

鳳仙花  又稱指甲花
花的基部有向下彎曲的距,為藏花蜜的地方

【崩山坑古道】 
     
       「 崩山坑古道」又稱「柑腳泰平古道」或「柑泰古道」,是雙溪鄉柑腳與泰平地區之間往來的舊道。  柑腳舊稱柑腳城,曾因煤礦繁榮,從泰平延崩山坑古道到柑腳,遠比泰平到雙溪來的近,柑腳成了泰平居民對外聯絡的節點,在民國七十年代雙泰產業道路開通前,採買物資、嫁娶迎親都仰賴古道往來。     

        以柑林國小為例,在鼎盛時期,學生總數高達九百人之多,目前僅有九位學生,成為迷你森林小學。


穿越牛欄,進入崩山坑古道入口

古道沿著崩山坑溪而行
沿途聽著潺潺流水聲,陽光在綠蔭隙縫中流竄
說它是台版奧入瀨溪,理應不為過

陽光流瀉於石上

八芝蘭竹  台灣特有種
由日本植物學家早田文藏於士林發現
早期士林舊名為「八芝蘭」,因此被稱為「八芝蘭竹」
地下莖和軸叢生,可防風
故有八芝蘭竹就有聚落


八芝蘭竹 葉耳簇生鬢毛

九芎   落葉喬木,多在溪谷邊
樹皮褐色夾雜白色塊斑,每年都會脫皮
老樹皮呈茶褐色,一塊塊剝落,逐漸透出灰白色光滑新樹皮
連擅爬樹的猴子都會被滑下來,又稱猴滑樹、猴不爬
九芎的根有許多的細根,會自己綑綁起來
原住民若有地方崩塌,會種植九芎,是水土保持植栽
九芎樹也是魯凱族的聘禮樹

經過一座石橋

古道上的石砌古厝
古厝通常用亂石砌、人字砌和工字砌(人字砌)為主
人字砌和工字砌工法講究工序繁複,造價較高,通常為有錢人家的房子
經濟不寬裕的人家,對房子外觀要求較低,大部分採亂石砌法

邊牆的丁字砌、工字砌
顧名思義,就是將石磚以水平交錯排列,成丁字或工字型

人字砌,左右傾斜交錯疊砌,就像一個「人」字

堪稱網美景點的石砌古厝
好學姐拍的阿姐網美照
照騙!也是開心!

古道修復工法  修舊如舊
就地取材,以手砌石階,拓寬路徑
2017年,新北市政府與千里步道協會、雙溪在地團體
開啟崩山坑古道手作修復,除了保留人文遺跡,也傳承民墾精神

圖右上登山杖所指之較平的石階,便是以手砌石階完成
經過歲月痕跡,新舊已然融合

亨利氏伊立基藤  有白色的鼻頭粉刺

廣東山葡萄
莖粗壯,卷鬚小枝常帶赤紅色


柚葉藤
葉子為單身複葉,就像母親帶著小孩般
藤本,以氣根攀貼於石上或樹上

引水道,古道修復過程做的引水道,用來排水用

光影在林中石上流竄,繪製成天然畫作

走在經過修復的古道
好行又不失古意



台灣梭羅

水鴨腳秋海棠
葉子先端銳尖,表面毛茸茸的
葉柄與莖可食,要取紅色的梗食用,吃起來酸酸鹹鹹的味道
可做為野外解渴的求生植物
若遇到螞蝗,也可用來點螞蝗,螞蝗即逃逸

苗栗崖爬藤  

有應公廟
與土地公廟不同處,在其屋頂沒有翹脊

風口鞍部為古道最高點
在越嶺叉路空地稍事休息

接下來從石頭步道變成泥土路

鹿皮斑木薑子  樟科

看著對面的風口鞍部
默默的我們已沿著陵線腰繞
遙望著方才稍事休息的鞍部

辭職嶺』傳說

        風口鞍部有著「辭職嶺」的傳說故事。 據傳民國60年暑假,有三位北師專畢業生被分發至泰平國小任教,當年還沒有雙泰產業道路,只能由雙溪步行前往泰平。 報到當天,他們行至大樟嶺時,已是氣喘吁吁,深感位處偏鄉任教極其辛苦且前途未卜,心灰意冷下,於次日便返回縣府提出辭呈。

        後經山友跟當地耆老考證,民國60年已有公車行駛,老師要到泰平國小,通常是由雙溪坐公車至柑腳,再由柑腳走崩山坑古道至泰平,所謂的辭職嶺應該是這個風口鞍部。



(Photo by 水母班長)


在竹節休息的青竹絲
牠就這樣安靜地看著我們靜靜的經過
(其實好怕青竹絲突然竄出來的啦!!)

沿路一大片的雙扇蕨

雙扇蕨孢子囊

雙扇蕨之生老病死
葉子為多回兩叉撕裂複葉

走過路過  千萬不要錯過
此路非路  陸橋下別有洞天

看似陸橋的石砌拱橋

我們在此休憩午餐

好用的背包不落地架
圓柏老師教我們用三根登山杖架起
三腳鼎立,掛上背包撐住
可讓背包不落地,免髒又可避螞蝗

既然來到了溪邊,不玩水似乎說不過去
來個童玩竹水槍大戰




轉成180度的回頭灣

用畢午餐,打過水仗
我們繼續沿著溪邊前行

接下來是一段好走的下行路段
我們走在林間,走在溪傍
即令已是中午時分,也不覺襖熱

穿越竹林
仿佛穿越一趟世外桃源

見到農作,告知已回到地面人間

回程,一隻蜻蜓跟在老師帽子上 

(摘自網路 https://swiftandtit.com/formosan-jewelwing/)

老師說崩山坑古道有台灣特有種蜻蜓 ~ 白痣珈璁

抵達泰平里料角坑

【雙溪好食】

雙溪「蔡冰」,位於雙溪公有市場旁
冰品及食材都為手工製作
走完古道來碗刨冰或豆花,消暑又美味

海山餅店
有名的古早味蛋糕與米香

林益和中藥店,建於清同治年間
屬紅磚造的辰野式風格建築

還有~還有~
(圖片摘自網路)
已經吃下肚的『阿娥雞捲
內餡為黑毛豬、洋蔥、芋頭
YUMMY

這次搭夥「五告讚」班
走了一趟療癒感十足
有溪流、有竹林、樹蕨的崩山坑古道
吃了雙溪美食,讓剛消耗掉的熱量回籠 (大誤!~)
上了車,果然午後雷陣雨立馬傾瀉
謝謝好老師、好同學,讓阿姐搭夥
過了一個有吃有玩,解憂解暑的步道行

崩山古道綠意行
前人踩踏今人修
修舊如舊千里行
台灣寶島任我行

Life is Beautiful!

阿姐趴趴走粉絲專業  阿姐趴趴走粉絲專頁

 
「千里步道」相關文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姐看電影] [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 女性自覺的自信與自愛

【阿姐趴趴走】世界遺產潛力點 ~ Day 3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 2023-01-11

[阿姐看電影]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The Fault in Our Stars] 用力擁抱生命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