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育兒篇] 跟孩子做朋友,從出生開始!
在阿姐那個屬於父母威權管理的年代,孩提時期只能唯父母命令是從。 到了阿姐當了媽,阿姐總習慣跟貓兒說理,即令是貓兒在小小娃時期也是。 母親見到了總說小孩子懂啥道理,用這麼多時間說這麼許多作啥。 但是阿姐仍依然故我的與貓兒說著道講著理,直到貓兒接受麻米的說法,願意去做麻米認為該做的事,與不做麻米認為不該有的行為。
記得貓兒小時候,帶著她們一起出門時,在計程車的後座,兩個小娃兒一路上不停的童言童語,放眼窗外所看到的一切光景皆是大哉問,阿姐從來沒有不回應與不理會的,兩個娃兒還會爭相恐後的發問,每每總叫計程車大哥忍不住回頭看看我們,常常有司機大哥說很少看到這樣的媽媽與孩子的互動,這便是我在貓兒出生以來與她們持續與堅持的互動。
阿姐認為既然接受有所謂的胎教,要與未出生的胎兒互動,那出生以後不是更該與其做更深入的互動。 既然認為胎兒在母體內便已知曉父母與其交談,那出生後的小娃兒想當然爾也可以了解父母與其互動的意向。 因此貓兒在咿咿呀呀學語前,在有能力用表情與肢體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時,阿姐便試著與她們說理,試著用徵詢代替指令,用「好不好? 要不要?」代替直接給予的動作。
在小小孩的眼中,父母像個巨人般壯大,大多數的父母會以直覺式的對待方式來處理與孩子的互動,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下,更會少了一些等待回應的耐性與關懷。 若用這種方式與孩子互動,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漸漸失去與父母的互動與溝通的信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聲音是得不到回應的。
即使是咿咿呀呀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小小娃,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喜樂,當父母願意多花一些心思,多一些對話的互動,其實他們是可以說理與懂理的,即使現在不懂,但當父母自己能夠習慣用徵詢與討論的態度與孩子互動,不論孩子是在哪一個年齡層,便會是一個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循環。 跟孩子做朋友,就從出生開始,你們將會是一輩子的朋友。
後記: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大貓臨出國前夕,全家隆重盛裝在婚紗店拍了全家福紀念照。 晚餐與貓兒用餐時,大貓說起小學時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說起當年麻米如何處理與當時她的感受,又給阿姐上了一課,待阿姐下回再碎唸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