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手札] 2018.0425 AI vs. HI 智能時代,工作轉型 組織與人才挑戰與因應


        下班後參加人資協會主辦的會員分享充電活動卻也無法輕鬆,這天分享的議題很具挑戰性,在AI浪潮席捲下,身為企業的人資人員該如何因應與準備。  分享會講師 李瑋老師提供許多精心整理的AI資訊,並丟出許多目前所缺與未來所需的議題,有著許多啟發與滿腦子的代辦事項列表。

        科技改變生活型態已是不斷持續發生的常態,科技影響工作型態甚至取代人工,也正逐步發生中,人資人員在這樣的時代議題下,要如何因應與跟著組織接受這樣的挑戰,李瑋老師將AI以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演進與改變為例,督促與會學員要看清現狀,從未來找未來。

科技進步的利弊與反思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的盛行,造就了許多商機,相對的也產生許多危機,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臉書新聞,讓大家對於社群媒體將用戶資訊與數據的分析使用,開始有了正視個人隱私權的關注,與這些個人資訊數據被業者刻意分析使用的道德觀討論。 

        古人有云:造物者造其善與惡,亦可造善惡相兼之物。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不是全然的正面,創新科技的創辦者早已知道,這些創新產品背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2010年推出iPAD後受訪時,便曾表示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裡使用這些科技玩意;蘋果執行長庫克也公開宣稱,自己禁止姪子使用社群媒體;曾參與社群媒體設計的一些人士也開始反思這樣的產品帶給人類的害處。

        儘管臉書等社群媒體設計者早已知道,用這樣的推播按讚的誘導人們成網路成癮患者,帶來的害處恐怕大於科技所給予的,但企業仍無法抗拒科技帶來的收益,而使用者也難以抗拒這種被按讚會回應獲取的腦內多巴胺利誘的「社會確認反饋迴圈」(Social-Validation feedback loop) 現象。

新科技使用的態度

        因此對於AI使用的態度,也有不同人士持不同的看法:有認為如虎添翼者,有認為帶來災難派,有一刀兩面論點,認為只要是機器俱存在著威脅,採趨吉避凶論點。 

        不管如何,處於科技世代的我們在擁抱科技時,要能夠將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使用者,成為 IA (Intelligence Aides) 獲取人工智能的助益者,如此方能真正擁有科技帶來的好處。

台灣現況與現象

        李瑋老師在分享AI帶來許多食衣住行的改變時,也同時丟出許多的大哉問。

        現況: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有哪些? The internet minute。 
        問題:而我們的問題又在那裡?
     
        老師用下列的現象,來說明現在環境普遍存在著的問題:

         ─  看不清:未來工作樣貌
         ─  動不了:安於小雀幸、不想冒險
         ─  想不透:礙於過去的成功經驗、難以創新、難以改變
         ─  放不掉:難以交棒
         解方:我們需要去想透與放手

        台灣的企業結構:在老手與新手間,存在著怎樣的世代交替交接關係?

        ─  放手 、 牽手 、 攜手 、 接手 、 交手 、 著手
        ─  是老手 (老闆) 的事 、 還是新手 (年輕人) 的事
        解方:我們要看清、要能動,要從未來找未來,而不是坐以待斃。


        李瑋老師用了詩經的「興觀群怨」(「興觀群怨」解說),為當今台灣環境下了註解。


國際報導

        世界經濟論壇(WEF) 2016年的未來就業報告中就已經指出,未來15年內將有500萬個工作消失,傳統職業的消失與新興職業的興起,才真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面臨的挑戰。

 

       伴隨著消失的職業也會有許多新的職業出現,工作不是全面的消失,而是轉換型態,有全部取代者,有部分取代者,也因此每一個工作,我們都要去思考它的被取代性與型態的轉換。  

        原先任職百度的首席科學家 吳恩達表示,AI落地的行業中,最看好的是醫療與教育。 


        人類與機器的差異在於,機器處理的是大數據,處理精準的事情;人類處理的為小數據,人類處理機器無法處理的別的部分。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s. HI (Human Intelligence)

       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先生說過,在AI取代人類許多工作來臨時,人類只剩下兩件事,一是創造力的工作,一是有愛心的工作

        當AI逐漸取代HR的某些工作,如面試招募系統等,我們在運用科技產品時,必須去思考應用AI背後的核心意義何在。  李瑋老師說HR就好比企業的醫師,會望聞聽切,會狀況診斷,會案例判讀,表達關懷

        李瑋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著,我們缺乏的是多功能斜槓 (Slash/Slash/Slash)人才,能洞悉問題以及會發問的人才。  李瑋老師整理出我們需要的能力,有4C與AEIOU。

4C 能力:Creative 創新力、Communication 溝通力、Conceptual Capability 概念化能力、Cross Future 跨未來力。

AEIOU 能力:Abstract 抽象力、Empathy 同理心、Insight 洞察力、Outline Overview 整合性思考、Uplift Moral 道德意識提高。
(摘要整理 by 阿姐 ~~ 紀錄不全處,如能獲取資料再做補正)

        學習力匯聚自科技力、組織力與心志力。人才主要所需的能力用來扮演以下的角色:
                   1. 快速學習者
                   2. 問題解決者
                   3. 價值創造者
                   4. 未來發展者

        同時提出人只分為兩種,有學習力 vs. 沒有學習力,有適應力 vs. 沒有適應力。 當AI正在逼近侵蝕我們的工作權時,我們的態度又是什麼? 是參與? 是觀望


學習後記

        海量的資訊與知識已是舉手可得,但如何將這些不斷湧入的訊息,整理成可用的以及可資借鏡的資料,李瑋老師用了海量的資訊整理出AI智能時代工作轉型的組織與人才挑戰的議題,在短短的二個半小時的時間內,在時間的壓力下,智能時代的人才與組織挑戰與因應部分,確實讓聽眾意猶未盡。

        阿姐也在海量的資訊海裡迷茫了許久,方能靜心將資料整理出來。 肯定有許多誤植或沒聽懂的地方。 若有當天一同聽講的夥伴發現文中的錯誤處,也懇請不吝指正,以免傳遞錯誤訊息。  阿姐先在此致謝!

        同時附上另一篇2015年 王冠軍老師的學習分享文,其中有許多AI相關議題的內容,一併供您參考。


參考資料

麥肯錫報告告訴你:進哪一行不容易被機器取代
這家公司透過語言模式將名人歸納為6種性格
AI怎麼用才道德?有請達賴喇嘛弟子到MIT開課  摘自天下雜誌
AI黃金時代來了! 李開復:90%工作 10年內機器取代  摘自工商時報 2016.11.3
吳恩達深度學習新靶,培訓百萬名AI專家  摘自科技新報 TechNews
林之晨:企業少這五招,AI都是白談  摘自天下雜誌
MGI - 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   McKinsey December 2017

相關學習筆記

[學習手札] 2015.03.21 SHRM的反思 ~ by 王冠軍老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姐趴趴走】世界遺產潛力點 ~ Day 3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 2023-01-11

[阿姐看電影] [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 女性自覺的自信與自愛

[阿姐趴趴走] 湖北恩施大峽谷 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