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手札] 《非暴力溝通工作坊》 第四步曲:同理心
首先還是來回顧非暴力溝通的四大環節 -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我們必須能區分出:
— 感受 vs. 想法
— 需要 vs. 策略 => 滿足雙方的需要
— 請求 vs. 要求
練習一:你用甚麼眼睛看 (行為背後的需要)
1. 寫下近日做的三個行為
2.
請夥伴猜你的需要是甚麼?
3.
寫下你認為你的需要是甚麼?
透過兩個人一組相互猜出對方的需要,到自己寫下自己的需要,我們發覺透過別人看見的需要有時是自己忽略的需要,一個行為透露出的需要不單只有一個需要,會有許多的需要,直到看到底層內在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教我們不做是非對錯好壞的評判,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教導的卻是凡事都要分是非。 學習非暴力溝通語言學習看事情都先看需要,滿足需要的行為不單只有一種可以有很多,而滿足需要的策略又是甚麼?
滿足需要可以有數個方法,衝突的產生通常發生在只有一個策略、一個方法。 例如在職場上,跨部門溝通所產生的衝突,在於各執己見各自只僵固著自己的一個方法。 如何解決這樣的衝突,在於找出滿足各自需要的方法。 找需要必須如俄羅斯娃娃般的層層剝開,一層層的找出內在每一層不同的需要。 當所有事情都看需要時,你看世界的眼光會不一樣,你將不同於以是非對錯看世界。
你是用胡狼的耳朵聽,還是用長頸鹿的耳朵聆聽;當你戴著胡狼的耳朵向外時,便會指責他人;當你戴著胡狼的耳朵向內便在指責自己。 非暴力溝通要我們載著長頸鹿的耳朵先向內同理自己的需要,找到自己的需要、找出未滿足的需要;戴著長頸鹿的耳朵向外同理他人。
Lisa老師說當我們找到底層的需要時,策略就會自然浮現,「需要」要透過「感受」來找。 當我們要跟別人連結時,要先去同理他人找到對方的需要,去回應對方的需要,再同理自己。 但若自己被刺激產生情緒時,要先同理自己,先轉個身讓不中聽的話不好的情緒流過,先同理自己安定好自己,不去評判事件的是非好壞對錯,要如實的看見事件本身發生的事情。 通常當我們先去同理他人,再溝通時會有較好的效果,而傾聽就是一種最好的同理。
當我們自認為「不得不」做的事情時,感受多是負面的,但當我們將這件「不得不」轉換成自己的「選擇」時,我們霎時明瞭原來這件事情存在的價值,它存在於自己內心的需要又是甚麼。
今天的這三項練習環繞著同理自己與同理他人,大家都在心境轉換中,有著豐碩喜悅與平靜的心,原來所有的好惡喜樂都源於自己用甚麼眼睛看、甚麼耳朵聽,以及未曾找到自己的需要。 最後Lisa老師用了以下這句話作為課程的結語~~
「若無法對自己慈悲,我們便無法對他人慈悲」
留言
張貼留言